主讲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吴 杰
“忌口”也称禁口、食忌、食禁,是在中医“药食同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合理的饮食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增强体质。狭义的忌口指在患病时的饮食禁忌,又称“病中忌口”;广义的忌口还要考虑年龄、体质、地区和季节等因素,禁止或减少摄入某些食品,但不是什么都不能吃。
中医根据“寒、凉、温、热、平”五性,“辛、甘、酸、苦、咸”五味,以及食物功能,将忌口食物分为辛辣、生冷、发物、海腥、油腻及其他6类。一般情况下,健康者通常不需忌口,只要根据生活习惯适当调和五味,做到符合体质、符合季节、符合地域搭配饮食即可。特殊体质者需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例如,阴虚火旺之体,应以清淡饮食为宜;冬天适当食用萝卜,夏天食用绿豆。特定疾病者应遵守特定禁忌,比如糖尿病患者要少吃糖,但也不能样样都忌,需听从医生建议。
忌口是有原则的。首先要遵循“中医辨证论忌”原则,依据“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对证施用。这与日常的“和面”差不多: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此消彼长达到理想状态。至于“度”的问题,具体由医生掌握。其次,要遵循“五行生克规律”,依据“肝病禁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肾病忌甘苦”的原则,结合病情与食物属性忌口。最后,除了根据“因病制宜”“因人制宜”忌口外,还要结合季节变换和地域差异进行,做到“因地制宜”。
不过,不少人觉得忌口不靠谱,这首先与认识偏差有关。例如,有人认为“忌口属于伪科学,凡能吃者概不禁忌”“过分夸大了忌口功效”等。其次与做法不当有关。例如,有人听风便是雨,甚至将不同忌口方案简单叠加在一起,最后只剩下青菜米饭,导致营养不良。其实,忌口只是诸多治疗措施中的一部分,属于锦上添花而非包治百病,见效比较慢,心理预期不能太高。此外,还要结合自身情况,恰到好处才行。
中医上大致有3种情况,比较强调忌口。患病时:例如水肿忌盐;服中药时:例如何首乌忌萝卜;食物及药物间性能相克时:例如脾胃虚寒服用温热药时,应忌食百合等寒凉食品。
西医上虽然没有“忌口”说法,但实际也在沿用“忌口”观念。例如,西医中的“食物不耐受”就是“忌口”形式,并为此研发了检测食物过敏的试剂,规避部分过敏食物。服西药时,也有忌口,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服头孢时饮酒可出现致死性“双硫仑样反应”;饮茶可降低药物吸收量,加剧药物在胃肠道的毒副作用;牛奶可影响金属离子药物吸收,降低牛奶营养价值;西柚可影响心血管药物代谢,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升高;奶酪可增加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物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所有疾病中,皮肤病最应注重忌口。婴儿出现湿疹,乳母忌食辛辣、鱼腥等发物;冻疮者忌食生冷瓜果及冷饮;痤疮者少吃上火、高糖和高脂食物;日光性皮炎、红斑狼疮、黄褐斑适当忌食光敏性食物,如油菜、芹菜等;神经性皮炎患者适当忌食咖啡、浓茶、辛辣刺激食物;白癜风患者忌食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口舌生疮以及感染性疾病忌饮酒、辛辣食品;银屑病进展期忌食温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