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模生物、珈创生物、迈威【品牌定位MAN WILL迈威以有着坚定的梦想和实现梦想动力的新锐男性为目标受众。】生物、丹娜【丹娜,出生于1988年1月5日,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中国香港演员,是2010年《名师高徒》的女嘉宾之一。】生物、赛伦生物等一众生物医药类企业申报科创板IPO【IPO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是指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涉及创新药研发、创新药服务、独创独有药品、体外诊断产品等众多细分行业。据数据显示,截至12月21日,已有109家生物医药企业尝试登陆科创板,在480家科创板申报企业中占比达到22.71%。
在这些申报企业中,迈威生物是创新药研发队伍中的一员,其主营业务为包括人用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双功能抗体及ADC药物在内的抗体药物【抗体药物是一种由抗体物质组成的药物。】以及包括长效或特殊修饰的细胞因子类重组蛋白【重组蛋白的产生是应用了重组DNA或重组RNA的技术从而获得的蛋白质。】药物,拥有涵盖自身免疫、肿瘤、代谢、眼科、感染等疾病领域的三个梯队共16项在研品种。
作为体外诊断行业的一员,丹娜生物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主要产品为基于酶动力学【酶动力学是研究酶结合底物能力和催化反应速率的科学。】显色法的泛真菌、细菌【细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微生物系列诊断产品和基于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即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的技术。】的侵袭性真菌病【简介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又称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导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系列诊断产品。
南模生物是一家“陪伴中国创新药项目基础研发”的企业,主要从事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产品及技术服务相关业务,即通俗所说的“做实验的小白鼠”。目前,南模生物已经累计建立了6000例基因修饰小鼠模型,超过2000个品系的成品小鼠模型可以供客户选择。
与之相似,珈创生物则从另一个角度服务着创新药项目及企业。珈创生物是一家为生物制品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提供细胞建库与保藏、细胞检定、生产工艺病毒去除/灭活验证及相应生物安全评估第三方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服务的客户范围涵盖生物制品临床前研究、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新药上市申请、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技术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备案等生物制药行业全产业链【全产业链是中粮集团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模式,是在中国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农产品产业升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的企业及机构。
赛伦生物是一家专注于抗血清抗毒素领域的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针对生物毒素及生物安全领域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在蛇伤治疗领域,赛伦生物拥有国内蛇伤治疗的唯一特效药抗蛇毒血清系列产品,满足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部分应急、突发临床需求。公司的抗蛇毒血清为国内独家生产及销售,属于独创独有,截至目前尚无任何国外药企进入国内该市场领域,实现了国内蛇伤应急治疗领域的自主可控。
科创板已成为生物医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纳斯达克【纳斯达克(英语:NASDAQ),全称为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表(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是美国的一个电子证券交易机构,是由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所拥有与操作的。】的第二大上市地。未来,在科创板显著的产业聚集效应,以及更高的估值水平等多重因素吸引下,在海外优质医药类中概股回A步伐加速的同时,还将吸引更多中小生物医药企业。
有市场人士对记者解读,生物医药企业中有一些中小规模公司,它们有潜力标的、有想法有技术,同时对于资金也有巨大的渴求。“科创板不要求企业盈利,且市场定价,如果公司产品或技术获得机构投资者认同,其就可能获得较高定价。”该人士认为,鉴于上述原因,导致更多生物医药企业愿意扎堆科创板。
相比于传统药企,生物医药类企业一般全领域整合能力较弱,通常在细分领域进行研发积累,在特定技术的研究深度上具有优势。因此,目前主要在细分赛道与大型头部企业竞争。
有投行人士认为,未来投资人对创新药企的关注点或将从管线(Pipeline)转为“管线+营收”(Pipeline+Top-line)。对于生物制药企业而言,未来竞争力的构成将是全方位的,除了产品本身的创新,还有定价策略、销售能力、政府事务能力等,医保准入与终端推广也将成为新战场。
“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困境中找机会的时代。”上述人士认为,中国创新药市场“不差钱”,但与钱相比,真正的创新才是“稀有货币”。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