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 首页 > 国内新闻

从淡化GDP增速到双循环 十四五规划中会有哪些关键词

更新时间:2020-10-28 08:02:40 点击:目前没有统计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为重要议题,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中国迈向全面现代化历程中,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位置。

  展望“十四五”规划,多位专家分析,将进一步淡化GDP增速目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会引导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大内需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要素市场化、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也将有新的突破。

  淡化GDP增速目标

  从1953年至今,中国已制定和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跨上1万美元台阶。“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拥有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和上亿市场主体的中国经济活力迸发,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中国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了一些强有力宏观调控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没有提出GDP增速的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如今,中国经济今年前三季度增速实现转正,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韧性和活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撰文分析,“十四五”规划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合理确定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必须科学判断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准确研判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从而正确确定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期间的增长目标和相应的增长速度。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对第一财经表示,面对潜在经济增速的持续下行,以及全球经济在疫情冲击下的高度不确定性,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中枢大概率将进一步下行,不确定或者进一步淡化GDP增长目标,有助于全社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工作重心转向推动高质量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更为重要的方面。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也认为,预计GDP增速目标可能会下调,更关注经济再平衡和发展质量。相比“十三五”规划设定的“6.5%以上”的年均实际GDP增速目标,预计“十四五”规划可能会明显淡化经济增长目标。

  推进“双循环”

  “双循环”战略在今年的高层会议中已被多次强调。5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业内预计双循环战略将贯穿“十四五”始终,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

  汪涛表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会引导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提振内需、对外开放的政策,都会在这一主题下统筹整合、加速推进,包括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据中金公司估算,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占全球接近20%,人均GDP水平在2023年左右可能会超过全球人均GDP。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单位水平来看,中国增长已经很难单纯靠外部来拉动,而必须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任何时期都要重视内需和消费潜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表示,14亿人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成为双循环的重要基础。如果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占比能够提升到60%,将带来十万亿元级的新增消费;如果城乡一体化能够有效突破,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显著提升,将带来十万亿元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只要这一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就可以成为国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

  中国多元化、多层次的内需不可能仅靠自身供应来满足,内部的产业升级也需要外部的竞争和激励。“十四五”规划中,以大内需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商品、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外循环可能也是大概率的举措。

  中信证券指出,“双循环”新格局将深挖国内要素和内需市场的潜力,促使国内都市圈发展、产业链整固和消费升级,并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参与国际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不仅包括实体经济循环,也包括资本市场循环,而且资本市场循环在我国建设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更大。

  中金公司也认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和结构升级更加依赖直接融资,中国化解外围挑战需要更加紧密地促进内外资本融合。因此需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促进资本双向流动、搞活“外循环”。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增长模式主要是要素投入驱动加上效率提升,要素投入驱动主要是伴随着国内的城镇化工业化需求快速增长,以及外需持续扩大,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快速增加,尤其是以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为代表的非农劳动力增加,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是68.5%,中西部的城镇化率分别是56.8%和54.1%,甚至一些地方还没有达到50%。随着国内大循环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会进一步升高,而且将对未来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作出主要贡献。

  “十四五”期间,城镇化将如何发展推进?全国政协委员、“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一鸣日前表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首要要求,因为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需要确保国内消费的持续扩张和升级,而把将近2.7亿农民工转化为市民能够迅速释放消费潜力,对扩大消费意义极其巨大。当前我国农民工已经占城镇就业人口近70%,如果农民工真正市民化以后能像城市居民这样消费,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就能增长27%。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王一鸣指出,当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非常有限。放开除超大城市以外的落户限制,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挂钩非常重要。双循环要打通循环,核心就是要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梗阻,不能城乡单向流动。

  张立群认为,“十四五”期间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活动,在注重长远科学规划、注重整体功能和相互协调、注重确保长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注重城市民主法治环境建设、注重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会日益展现出越来越多的新特点、新面貌。城镇化将进入一个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的新的历史时期。

  关键领域改革待突破

  “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深入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发育层面,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与实践,已经进入深层次的关键环节。

  张立群分析,“十四五”期间改革将深入到产权制度建设,要素市场发展领域。“十四五”期间的改革所推动的体制机制变化,会更多地在法律体系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层面表现出来和巩固下来。这将是改革开放一个新的重要特点。

  具体而言,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十四五”期间,要抓住土地、人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加速推进土地要素城乡流动,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树立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要素市场观,健全企业家市场;以证券化的资本市场带动全社会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加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整合,推进技术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逐步构建数据交易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框架,推进数据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

  “十四五”期间,国资国企改革将迸发出新的活力。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下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全面启动。通过实施三年行动,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做好这项工作,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系列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更加精准化的改革举措将落地实施。改革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充分释放和激发基层改革活力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撰文表示,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四五”时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路线图和具体措施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国有企业要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革方向,从具有长期深远的制度建设入手,促进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的形成。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随机tag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