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院16日启动了计划已久的“中国事务协调办公室”(非正式名称为“中国组”)。按照美国媒体在报道中的表述,作为美国国务院的一项内部重组,“中国组”的启动旨在帮助扩大和加强针对其最主要竞争对手的政策制定。
对华政策新部门“开张”
美国国务院在一份声明中提到,国务卿布林肯16日主持了“中国组”(China House)的成立仪式,它的正式名称为“中国事务协调办公室”。
“中国组”将汇集整个部门的中国专家,与“每个地区局和国际安全、经济、技术、多边外交和战略沟通方面的专家”进行协调。它将服务于整个部门。布林肯指出,这将确保美国能够“负责任地管理”与中国的竞争。
这份声明内容简短、信息量小。但是,如果梳理美媒此前的报道,我们可以了解关于“中国组”的更多信息。
从部门架构来看,“中国组”主要有三个团队。一个专注于传统的双边事务;一个处理战略沟通;一个被称为“全球”团队,专注于中国以外的活动。
从人员规模来看, 该部门由60至70名人员组成,包括原有部门的人员、其他部门的联络员,例如非洲局和拉丁美洲局,以及来自美国其他部门和机构的可能专注于技术或经济政策等领域的人员。
从隶属关系来看,它将取代美国国务院原有的中国事务部门,但是继续由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局负责中国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里克·沃特斯 (Rick Waters) 作为首任协调员。沃特斯向助理国务卿丹·克里滕布林克 (Dan Kritenbrink) 以及常务副国务卿舍曼 (Sherman) 汇报工作,舍曼负责监督中国事务高级战略小组。
关注国际政治的网友应该对克里滕布林克、舍曼这两个名字并不感到陌生。不久前,克里滕布林克刚刚来华访问,其目的是为布林肯可能在2023年初的访问做准备。舍曼也曾在2021年来华访问,她也是拜登上任以来访华的最高级别官员。当然,舍曼更多是出现在访问日本、韩国、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新闻报道中。
更加关注竞争
从成立背景、人员组成、目标任务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组”的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组”是美国国务院内部的部门重组,它不涉及新的经费,也无需经过美国国会的批准,因此成立的阻碍较小。另外,美国国务院是主管外交的行政部门,因此,“中国组”的成立更多是要在外交领域就对华竞争制定、执行新的措施。
第二,美国国务院关于“中国组”的新闻通稿虽然简短,但是从头到尾都透露出一个关键词——“竞争”,正如其中所强调的,成功执行美国的对华政策和战略,这是美国面临的最复杂、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挑战。换而言之,“中国组”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环,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三,关于“中国组”成立的背景,美国国务院官员曾向美媒透露,该部门旨在消除冗繁的政府机构之间的“孤岛”,为部门内外的美国官员提供一个信息交换平台,以共享信息和制定对华政策。
按照美媒的分析,“中国组”的成立反映了美国政府内部的一种观点,即美国现有的官僚机构不够灵活,无法应对来自中国的众多挑战——从贸易到军事力量。
当然,美国也很清楚,只竞争不对话、不合作,容易导致关系的“失控”甚至“碰撞”。正因为如此,基于国内、国际政治的新趋势,美国政府近期也在对其政策做出部分调整,以期通过对话稳定关系。但是,美国政府这样的立场能够持续多久,是否会随着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做出改变还很难说。总而言之,无论是对话、合作还是竞争,其做法最终都是为了获得美国的相对优势。
全面重组对华政策架构
实际上,美国国务院启动的“中国组”,只是美国对华关系政治架构重组的一部分。拜登上任以来,美国在军事、情报、经济、国会等领域已经或正在组成一批新的对华政策机构。
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去年10月份成立了“中国任务中心”(China Mission Center ),这个部门旨在成为美国涉华情报信息的枢纽,引导资金、资源和人员在全球范围内紧盯中国的足迹。而在此之前,美国的情报机构主要将目光盯向恐怖主义及所谓的“敌对国家”。
“中国任务中心”的成立,一方面表明美国在应对传统领域挑战方面没有出现太大变化;另一方面表明对华政策已经处于优先地位,但是任务重、人手少。正如美媒在关于“中国任务中心”成立的报道中所提到的,中央情报局向其在世界各地的特工发送了一份备忘录,承认来自其他国家的线人短缺,这凸显了这一挑战。
同时,“中国任务中心”还首次任命了一名首席技术官,作为该机构实施先进算法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显然,新兴技术领域正成为全球情报领域的新战场,美国也试图借助新兴技术应用于将对华情报工作。
美国国会也在酝酿对华政策的新动作。在今年11月美国国会中期选举结束后,满怀期待重新掌控国会的美国众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卡锡曾表示,他如果当选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将成立一个“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这个所谓的“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目的就是在台海、贸易、技术等领域设定更多议题,在多个领域为中国的发展使绊子,阻碍中国发展。
实际上,过去这几年,美国国会炒作的各类涉华议题并不在少数。比如,美国参议院12月15日表决批准的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就提到从2023年至2027年,对台岛提供5年共高达100亿美元的军事财政援助,并制订训练计划提升台岛防卫能力。
从地缘空间来看,美国政治体系的对华政策架构重组,主要是想从两个层面形成新的打压局面。
一是在中国内部事务上,通过台海、香港、涉疆等问题的炒作,达到搞乱中国、分裂中国的目的,进而阻止中国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这一部分任务主要由美国军方、国会、中情局等机构来执行。
今年8月份美国众议长佩洛西窜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虽然美国政府官员在事前事后不断向美国媒体吹风,表示这是佩洛西作为众议长的决定,美国政府无权干涉。但是它在台海局势升级、七国集团等借机对华施压、中美关系紧张、美国“以台制华”等方面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在外交领域,以美国在全球的外交机构为基础,美国其他官方、非官方机构配合开展活动,利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安全等手段对一些国家施压、拉拢,限制中国在外交、人文和经贸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同时配合美国其他机构在国际社会炒作台海、香港、涉疆等问题。这一部分任务主要有美国国务院、中情局等机构执行。
任何手段都不足为奇
拜登上任后,将美国原来的“竞争、对抗、合作”的对华政策,修订为“竞争、围堵、投资”。2022年初,美国五角大楼向国会提交的一份国防战略报告中,将中国描述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本身就意味着其对华政策定位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基于这些新的变化,美国在全面竞争和打压中国的过程中使出任何手段都不足为奇。其目标也只有一个:最大限度维护美国利益,最大限度遏制中国发展。
客观来讲,无论是相比于中国、俄罗斯等,还是相比于日本、欧盟等,美国在军事、经济、外交、情报等领域依然具有很大优势。这意味着一旦彼此发生碰撞,美国的筹码更多。从美国近期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引发的美欧贸易纠纷及各自的应对表现,就能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但另一方面,中美关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很多领域已经形成相互依赖。当美国对华全面打压时,中国的经济体量、决策体系及发展道路,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日本、欧盟那样选择无原则、无底线的让步和妥协。由此出现的结果,一是中国在阵痛中选择继续独立自强,二是美国经济、企业难以独善其身,吞下“脱钩”苦果。
当然,美国的全面竞争、打压和围堵是根据其国家利益做出的选择,很难得到根本改变。但是,中国在宏观战略上的政策制定、执行,企业在中观领域的韧劲、灵活,民众在微观层面的干劲、效率,都使得中国有独特的竞争优势。面对困难和压力,中国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继续优化、保持自身优势,进而获得和扩大相对优势。#媒体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