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冬对骑手来说格外难熬
订单越来越多,骑手越来越少。
这个冬天对外地骑手来说特别难熬——他们要么跑在路上,送完这一单,下一单就加班;还是“杨”在家,发高烧对着订单叹气。每躺一天就意味着损失一两千块钱。
随着春节的临近,他们中的一些人今年特别想回家。
在这个越来越多人“阳光”的冬天,外卖骑手成了北京最忙的人。骑手刘桐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出门,忙得连吃饭上厕所都顾不上。每天的订单量是之前的3倍多。
12月的外卖订单有了新常态——有的单子上写着“放在你家门口,不要打电话”;有顾客开门,戴着两个口罩,说是阳光明媚,“远离”;有的门,只小心翼翼地伸出一只戴着塑料手套的手,取出后马上关门。有的人可能在家太久,或者不耐烦了,开门上前,想和刘彤说话。刘彤下意识地往后退,说电梯到了,先跑一步表示尊重。
送有风险,取也有讲究。一个顺丰同城的骑手记得有个客人把要送的包挂在门把手上,酒精消毒的味道还留在上面。接受订单需要提货代码。他敲门,客户通过防盗门报出里面的号码。他看了看包。那是一盒连花清瘟胶囊。药品,是他最近送的最多的物品。
“爆炸令”
最近每天打开跑单App,刘彤都会发现,在线的同事越来越少了。12月13日,他的网站上只剩下12个人在运行订单,而前一天有19个人。这家位于通州物资学院附近的外卖骑手站点虽然不大,但也有三四十人的规模。夏天旺季能达到五十人,现在是他脑子里人最少的时候。
12月之前,街上有很多像他一样穿着黄色或蓝色棉袄的骑手,骑着电动车,四处奔波。偶尔下午的时候,我们聚在河边或者路边,在毛驴上休息,聊天,刷手机。但现在,原本拥挤的马路宽了好几倍,很少有车经过,方圆几公里内甚至找不到一个骑手。
“很多人年纪小,跑不动,就待在家里。还有人因为太冷,提前回老家了。”刘彤说。与骑手短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卖订单激增。疫情政策放开后,越来越多的人被感染。在家自愈的人,需要靠外卖来“续命”。
在外卖平台上,通常半小时内可上的外卖时间调整为50到60分钟。有人点了一份酸菜鱼饭,饿着肚子等了一个半小时,被迫取消。最后,他们不得不翻冰箱,在饺子里煮。下午3点有人点了一份鸭脖,晚上11点半送到。其他人早上9点就开始订午餐。午饭后,他们打开手机点餐。虽然他们每次收到的食物都是凉的,但他们已经很满足了。
前两天,家住朝阳门地区的孙女士等了几个小时也叫不到顺风车,干脆去餐厅取餐。酒店门口放着几十袋打包的外卖,只有几个外卖员来取餐。“所有来接饭的人都跑过来,一边跑一边给客人打电话道歉”。
孙女士去餐厅取餐时已是晚上,累计订单基本都是中午。
十二月中旬,北京连续几天大风天气,局地阵风高达六到七级,全天气温在0℃以下,夜间低至零下十几度。从早到晚跑的骑手担心感染,还要小心大风低温。
一件厚底毛棉袄,保暖裤,皮裤,一顶帽子,一副皮手套,都是刘彤的装备。不要把衣服裹得太厚,因为跑步的时候总会出汗。驴子起步时,风像刀子一样吹在脸上,面具周围的颧骨和眼睛冻得发紫。
从上午11点到12点,刘通马不停蹄地跑了8单。他跑队单,基本距离在三公里以内。最近每天早上10点到晚上9点能跑50到80张票,最忙的时候都没空上厕所——如果路边没有公厕,我只能憋着不敢喝水。
过去,我们必须等待命令。有时候要等一两个小时才能拿到一单,中午可以休息一个小时左右。但现在,他要到下午两点才能吃午饭——在空荡荡的美食城点了一份12元的小吃,随意拖出来,坐了十几分钟,喝水抽根烟,然后继续赶路。
"基本上,你一放下东西,就会马上开始下一个订单."在刘通的App上,一个订单总是被下一个推出来。送完这个订单,下一个订单就超时了。
晚上六点,刘通的两单都是加班。附近一家麦当劳的常驻骑手工资拿了一大半,人手不够,就被调去帮忙了。麦当劳的两个订单发给他的时候,只需要几分钟就会超时,而且还是两个方向,不管怎么发都会超时。虽然最近平台不处罚加班单,但刘彤看到不断有新单进来,心理压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