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扶 青
近日,“小镇做题家”再度成为网络热词,引起社会关注。
原本,“小镇做题家”是许多人的自嘲,意思是他们出生在普通家庭,为了考取大学不得不拼死拼活做题,用题海战术去战胜别人。但在极个别人眼中,它却慢慢演变为一个可以贴在很多人身上的标签,上面明晃晃地写着“视野局限”“缺乏资源”“只会应试”。应该说,这种嘲笑是非常无知且傲慢的,不但充满了身份差异上的“狭隘之思”,还透露了一些人的“心理阴暗”。
“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这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接受采访时说的话,看似朴素,但非常真实。现实生活中,除了极小部分人能实现“躺赢”,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小镇做题家”就是不断创造和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对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加相信高考改变命运,也更加执着于此。批评“小镇做题家”的一些缺点很容易,但绝不能忽略这一复杂的教育现实。
所有努力的人都值得尊重。回到数据之中,才能发现“小镇做题家”究竟有多难。2011年到2022年,全国高考的报名人数一直在千万左右,今年更是达到1193万的规模。而在这1000多万人中,大约只有40%的人能上本科。如果想要上顶尖学校,就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汗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群出身普通、缺乏资源支持的小镇青年脱颖而出,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和所谓的“优胜者”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难道不应该保持敬意吗?
“小镇做题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他们不仅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比别人走更多的路,而且还要具备更乐观的心态、更坚韧的奋斗精神。是的,因为出身等种种因素限制,“小镇做题家”身上或许会呈现出一些短板,导致他们可能要走很多弯路,踩很多坑。但在发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之后,大多数人都只是通过“小镇做题家”自我宽慰,他们没有陷入情绪陷阱,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选择收拾行囊、重新出发,这难道不值得尊重吗?
况且,往“小镇做题家”身上贴种种无能的标签,也是相当不客观的。打破国外氢弹垄断,成为中国“氢弹之父”的,是来自河北芦台小镇的于敏教授。出身寒门,著作等身,通过一生的研究终于在抗肿瘤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是来自浙江永康的颜德岳院士……某种程度上,“小镇做题家”不仅不能说明局限性,反而意味着他们更有韧性、更加坚强,更能打破“魔咒”,收获更加精彩的人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总而言之,“小镇做题家”背后是这样一群中国人,他们坚信“奋斗改变命运”,面对现实困境也不自暴自弃,他们选择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底层逆袭的奇迹并实现人生的梦想。他们绝对不是“没有能力空会做题的书呆子”,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对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永远保持最大程度的善意和尊重。(扶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