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阳
近年来,各地在人才引进上可谓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希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但人才引进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人数越多越好,更不能“一引了之”,而须量力而行。引进的人才是否与当地发展需求相匹配,能否实现个人成长与区域发展的双赢,是县城花大力气吸引人才的关键所在。
毕业季临近,备受关注的“抢人大战”烽烟再起。有报道称,位于浙江省西南山区的遂昌县24个基层岗位吸引来了4名博士、19名硕士,其中不乏复旦、浙大等周边名校中人。江苏北部的阜宁县则一口气引进100名优秀毕业生,均来自北大、南大等重点院校。
尽管许多报道突出了“名校硕博”“扎堆县城”的字眼,但从全国看,这一现象并不普遍,且主要发生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不过,在稳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引发广泛关注自然不足为怪。对此,有人直言不讳提出反对:名校硕博到小县城就业,是“大材小用”甚至是“严重浪费”;也有人举双手表示赞成:高学历人才到县城发展大有可为,体现了教育理念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名校硕博选择县城就业,可能涉及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无论是“人才要素的正常流动”,还是所谓“学历内卷的无奈选择”,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名校硕博毕业生作出这样的决定,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待遇好、有编制以及不菲的人才引进奖励,自然是较为实际的考量。但相比物质待遇,东部县城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可能也是他们到县城就业的加分项。
对于地方而言,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入,是一项颇为“划算”的投资。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就业压力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就业市场持续波动,企业招聘需求有所收缩。双重压力下,人才供给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但也给县城吸引人才提供了更多便利。换个角度看,这意味着县城可以用与以往相同甚至更低的成本,实现对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储备与配置。
高等教育普及化,也是推动名校硕博“扎堆县城”的原因之一。数据显示,从2001年至202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从16.5万人增加到110.7万人。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但以往研究生就业比较多的科研岗位却没有那么快的同步增长,相当一部分硕博毕业生选择到县城就业,将会成为一种常态,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需要指出的是,就业从来不以地域远近或城市大小来论高低,漂在“北上广深”确实可以通过努力一步步实现自我价值,但回到县城也不是“不思进取的躺平”。对于名校硕博毕业生来说,到县城就业更需要摆正心态,不能眼高手低。
近些年,很多高端人才到基层就业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一方面可能与他们所学专业不对口有关,短时间内发挥不了专业优势,容易产生挫败感;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地方有关部门在配置人才上不科学有关,让一些专业能力强、学科基础扎实的人才,埋没在机械重复的公文事务中。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一切事业的根本。人才的根基越牢固,事业发展的根基就越牢固。近年来,各地在人才引进上可谓绞尽脑汁,在薪资酬劳、安家补贴、评价晋升等方面下足功夫,千方百计地希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但人才引进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人数越多越好,更不能“一引了之”,让人才繁荣成了“昙花一现”。
对于大多数县城而言,经济体量毕竟有限,与之对应的“人才容量”也存在着一定的边界,人才引进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更重要的是,引进的高端人才是否与当地发展需求相匹配,能否为他们创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继而充分激发出他们的聪明才干,实现个人成长与区域发展的双赢,才是县城花大力气吸引人才的关键所在。(顾阳)